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22
9月19日的北京,秋意渐浓,市场监管总局5楼报告厅内却热度不减。这里,一场汇聚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智慧的巅峰对决——第二届“我为市场监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决赛正在精彩上演。
在科学谋划“十五五”市场监管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场聚焦市场监管核心议题、承载系统创新期待的决赛,是对全系统干部职工智慧成果的集中检阅,将为推动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引擎”。
上午9时,活动正式开始。在主持人的介绍下,两个特别的“新朋友”闪亮登场——智能机器人“小智”与虚拟主持人“小慧”。憨态可掬的“小智”稳稳地穿梭于舞台,赢得阵阵喝彩;而超逼真的虚拟AI主持人“小慧”,则清晰流畅地介绍比赛规则与各专题核心内容,科技感与互动值直接拉满。
历经前期论文初选、演讲展示和线上投票等多轮选拔,包括3名地方局选手在内的12名选手脱颖而出,带着打磨已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思考,分别围绕基础制度、竞争治理、质量基础、安全监管、深化改革、基层建设六大专题依次登上决赛舞台。他们中既有来自总局机关的政策研究骨干,也有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业务精英,展现出市场监管系统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
决赛采用“主题演讲+现场答辩”形式,从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演讲表达、问答应变等多维度,全方位考验选手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洞察思考与实践转化能力。
平台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平台内利益分配机制失衡挤压中小商家生存空间。比如,对商家以罚代管,动辄处以高额罚款,收取较高抽成或费用,裹挟商家非理性竞争等。”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李利聚焦平台经济监管难题,就社会属性视角下的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展开深入探讨。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加快建设,明面上的地方保护少了,但安全成了新的‘挡箭牌’。”来自市场监管总局竞争协调司的陈媚聚焦公平竞争领域,分析了地方保护主义对市场竞争的阻碍,并给出切实可行的破解方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安全的名义还给安全,把竞争的机制还给市场,把地方的‘小循环’纳入全国的‘大循环’。”陈媚说。
“网红爆款零食到底安不安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杨蓓蓓抛出的问题引发大家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思考。
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要发挥质量基础设施‘工具箱’作用,积极为企业、为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赋能。”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的黄才宇以自己的工作实践,讲述“十五五”期间质量基础设施“54321”的发展思路设想。
各选手的演讲内容普遍以鲜活的案例与翔实的数据为支撑,极具说服力,既有宏观层面的体系化思考,也有对实践工作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现了市场监管系统干部职工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答辩环节,场上的7名市场监管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评委和2名大众评委以及通过视频连线观看决赛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山东、甘肃、湖北3个地方局代表,从不同角度提出诸多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选手们始终沉着冷静,作答时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不仅展现出对自身研究内容的深入理解与熟练掌握,还充分运用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从不同视角拆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问一答间,智慧碰撞、观点交锋,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经过近3个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评选结果正式揭晓。王之栋、杨蓓蓓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与出色的现场表现,斩获一等奖;4名选手荣获二等奖;6名选手获得三等奖。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为一等奖选手颁奖,并勉励他们将“金点子”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金钥匙”。
“这次竞赛不仅是成功展示的平台,更是相互学习的契机。未来,我们要通过调查研究,把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实际工作举措。”获奖选手代表王之栋的感言道出所有参赛选手的心声。
比赛落下帷幕,但“建言献策”的声音不会停止。210篇入围论文、94篇优秀论文,这些数字背后,是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干部职工对市场监管事业最深入的思考和最深沉的热爱。而这一天,12名选手站在决赛舞台上,展现的不仅是他们的智慧,更是整个市场监管系统面向未来、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这场决赛,就像一粒火种。它点燃的,是学习之风、是调研之风、是创新之风;它照见的,是一幅更具活力、更有温度、更加高效的市场监管新图景。
□本报记者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