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22
地方新闻媒体正处于系统性变革的关键期,思想政治工作与媒体系统性变革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自带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职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压舱石”,能够帮助地方媒体在数字技术浪潮中坚守价值坐标,在转型变革中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同频共振。
一、地方媒体变革中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地方媒体系统性变革面临三重挑战:技术迭代与价值坚守的博弈,市场逻辑与公共属性的冲突,组织转型与队伍适应的矛盾。
在价值导向层面,地方媒体易犯“流量至上”冲动。一些地方融媒体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在地化服务不足。究其原因,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深度融入内容生产流程,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停留于浅层数据,忽视了对受众价值认知的引导。
在体制机制层面,思想政治工作在组织变革中的渗透力不足。媒体绩效考核体系偏重量化指标,传统科层制与全媒体生产流程时有冲突,采编人员跨部门协作交流仍有障碍,未有效构建起一体化运营的思想基础。
在队伍建设层面,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单一老套。既懂新媒体技术又具备政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思想政治教育多以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等传统说教模式为主,难以满足“Z世代”从业者的认知特点,青年媒体人体验感获得感不强。
二、着力构建思政赋能媒体变革的制度体系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媒体变革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三维赋能”的工作体系:
(一)价值赋能:锚定政治引领坐标系
将理论武装与实操练兵相衔接。认真学习关于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政策文件,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组织培训、跟班学习、实战演练等方式,持续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不断提升采编人员的综合素养。将新闻宣传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入挖掘重大主题、重要政策、重点选题中的思政元素,如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国家发展战略、地方中心工作等,通过全媒体新闻报道阐释其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以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凝聚思想共识。
(二)组织赋能:重塑协同创新生态圈
打造“思政+技术”双轮驱动架构。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采编系统,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分发”,建立“报网微屏端”融合传播矩阵,实现思政内容的全覆盖。推进技术赋能重构传播范式,实现算法推荐与精准推送,运用大数据分析增强态势感知,在媒体技术部门探索设立“价值观算法工程师”岗位,将主流价值注入推荐算法,建设智能化的内容风控系统。建立“项目+制度”培养教育模式。构建价值传播效果评估模型,在全媒体评价体系中,可增设“价值引导力”“文化传承度”等指标,形成可量化的思政工作效能评估机制。重构扁平化组织管理体系,完善融媒体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制等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专项资金保障和监督协调机制,推动“压力传导型”向“价值内化型”转变,让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主体自觉行动。
(三)文化赋能:培育知行合一新场景
构建“浸润式”教育场景。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创新,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新媒体场景(如短视频、H5、虚拟社区),通过“小切口叙事”实现价值传递。创设“行走的思政课”,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捕捉时代脉搏。打造价值共创平台,发起“融媒共创”计划,将优秀自媒体工作室纳入内容生产链,在互动中凝聚共识,激发在地化认同。建立“传帮带”传承机制。实施“青蓝工程”,安排资深党员记者与青年员工结对,在新闻实战中传递职业精神。构建涵盖选拔培养、多维评价的激励机制,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共同体培育职业化队伍,促进个体发展与体系目标协同。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打造“理论+故事+场景”的传播范式,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为地方媒体变革持续提供内生动力。
总而言之,地方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既是技术革命,更是思想革命。唯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度嵌入变革全过程,才能实现“物理重组”向“化学反应”的质变。这需要构建起价值引领、组织创新、文化滋养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推动地方媒体在坚守党媒属性的同时,进一步焕发时代活力,真正担负起凝聚社会共识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
□王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