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09-25
在“日薪300,轻松注册App”的诱人广告背后,隐藏着一条精心设计的黑色产业链。山东枣庄警方近期侦破的利用充场工作室贩卖实名网络账号案,不仅揭开了充场行业的黑色面纱,更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数据为王的时代,我们是否正在用个人隐私和安全为代价,换取虚假的繁荣景象?
充场工作室的诞生,本是企业激烈竞争下的畸形产物。平台为追求用户数据的光鲜,推出推广佣金机制,催生了这种通过批量注册账号提升数据的商业模式。然而,当不法分子将充场变为卖号,这一模式就彻底沦为了网络黑产的温床。从招募兼职人员、收集个人信息,到注册账号、层层转卖,整个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犯罪链条,每个环节都充斥着欺骗与违法。
此案中,最令人扼腕的是那些怀揣赚取零花钱简单愿望的兼职者。他们在对风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为了微薄报酬交出了身份证、手机号等核心个人信息,不仅面临生活被严重骚扰的困境,更可能因名下账号被用于违法犯罪而承担无妄之灾。他们的遭遇警示我们:数字时代个人信息的价值与风险同样巨大,信息保护意识的缺乏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用户信任是平台生存的基石,而虚假账号的泛滥直接侵蚀这种信任。当平台为追求增长数据而放松审核标准,当技术防护未能有效识别批量注册和异常操作,平台就在事实上成为了黑产的“帮凶”。更有甚者,若平台明知问题而有意利用这些虚假账号,则已从管理失责滑向违法犯罪深渊。
从宏观视角看,充场黑产带来的危害远超个体层面。虚假账号成为网络诈骗、虚假宣传、舆论操纵的温床,污染网络空间生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电商刷单刷评制造虚假繁荣,误导消费者选择;网军控评扰乱舆论环境,削弱社会信任基础;诈骗分子利用实名账号增加犯罪可信度,导致更多人上当受骗。这些乱象最终损害的是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整治充场黑产,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应继续采取“零容忍”态度,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打击精度和力度,实施全链条打击;网络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强技术防护,完善账号注册认证机制,强化异常行为监测,真正将用户安全置于数据增长之上;而作为普通网民,则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信“高薪轻松”的兼职诱惑,主动监督举报网络异常行为。
此案的成功侦破,展现了监管部门治理网络黑产的决心与能力,也揭示了数字时代治理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唯有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治的格局,才能筑牢网络空间的安全防线,让数字经济在健康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言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