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09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三季度,市场监管总局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这组政策“组合拳”涵盖平台经济治理、产品质量安全、经营主体退出、信用修复、反垄断监管等多个关键领域,体现了监管刚性与服务柔性的有机结合,为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注入新动能。
规范平台收费,促进公平交易。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于7月31日发布并施行《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明确平台收费须遵循公平、合法、透明原则,严禁重复收费、强制服务、价格歧视等行为。要求平台显著公示收费规则,修改规则须公开征求意见并保存历史版本,切实保障平台内经营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同时,鼓励平台通过技术降费、对中小商户优惠、特殊时期减免费用等方式履行社会责任,有效遏制了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行为。
严守产品质量底线,保障民生安全。聚焦消防产品、电动自行车等23类84种高风险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化源头治理、监督抽查和智慧监管。通过严格生产许可、推动“巡回问诊”式技术帮扶、开展“守护消费”铁拳行动等手段,实现从“管得住”到“管得好”转变。2025年以来,全国共查处产品质量违法案件5.32万件,曝光典型案例35批次,有力守护了消费者安全。
畅通企业退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针对“僵尸企业”占用资源问题,市场监管总局于10月10日实施《强制注销公司登记制度实施办法》,对吊销营业执照满三年未注销的企业依法启动强制注销程序。办法坚持宽严相济,设置异议提出和恢复机制,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全程透明操作,有效清理市场“沉淀资源”,为新主体进入释放空间。
打击虚假登记,筑牢诚信根基。为净化经营主体准入环境,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央行出台《经营主体登记申请及代理行为管理办法》,建立登记代理人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代理行为规范,并对虚假登记行为设置“黑名单”,对直接责任人实施3年内限入。通过实名核验、信用约束等手段,从源头上遏制“空壳公司”滋生。
优化信用修复,助力企业重生。市场监管总局上线全国统一信用修复平台,简化流程、压缩时限。截至7月底,已修复行政处罚信息167.08万条、经营异常名录信息3906万条,助力279万户企业重塑信用,形成“纠错有路、重生有门”的良性机制。
加强反垄断审查,服务高质量发展。在经营者集中审查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持续优化审查制度,提升审批效率。截至8月底,审结案件453件,同比增长13%,其中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案件87件,有效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创新协同,平衡“防垄断”与“促发展”。
强化充电宝监管,守护消费安全。7月至9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全国充电宝质量安全集中整治,加强CCC认证监管、监督抽查和缺陷产品召回。截至目前,已督促相关企业召回隐患充电宝135万余件,推动电商平台下架问题产品,并通过“赋码核验”实现全链条可追溯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规范外卖竞争,构建共赢生态。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主要外卖平台,要求杜绝恶性补贴、不正当竞争,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合理控制促销成本,保障骑手权益和商家合理利润。平台企业集体承诺依法经营,推动行业从“烧钱换市场”向“服务赢口碑”转型。
三季度系列政策彰显市场监管部门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系统思维和务实取向,从准入到退出、从线上到线下协同发力,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也为长期制度优化积累经验。随着政策落地深化,市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将持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