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非公党建 > 

计量如何更好服务民营经济?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09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计量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在问:计量——这个听起来专业甚至有些“冷门”的领域,究竟如何服务民营经济?它能在哪些环节发挥作用?本文结合《征求意见稿》内容一一解读。

知晓度不高的经济基石
  计量,本质上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渗透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能源管理、国际贸易等各个环节。可以说,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就没有现代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计量往往是影响其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隐形瓶颈”。比如:测量设备不准,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检测周期长,影响生产进度;能源计量缺失,导致能耗高、成本上升;缺乏碳计量能力,难以适应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在国际市场中因计量标准不接轨而遭遇技术壁垒。
  在集贸市场,摊贩使用的电子秤若未按期进行强制检定,其准确性就无法得到保证。这常常是因为摊主们计量相关知识掌握较少、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对计量器具是否需要申请检定、检定周期等不甚了解,导致法定检定率不高,甚至出现拒检行为。一旦因秤具失准引发消费纠纷,即便并非故意,也容易失去顾客信任,影响生意。
  对于民营加工企业而言,精准的测量是产品质量的生命线。然而,他们自身往往缺乏昂贵的检测设备和专业计量人员。例如校准一把游标卡尺的费用高达150元,几乎等同于购买一把新卡尺的价格,这让许多小微企业望而却步。
  这些计量短板看似“小问题”,实则是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新政策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征求意见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实际需求。
  一方面,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将宏观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另一方面,也直面当前民营企业在计量方面存在的“意识弱、成本高、周期长、人才少”等现实困境,力图通过系统性政策,补齐短板、激发活力。

从“隐形”到“赋能”
  计量之所以容易被忽视,是因为它常隐藏在产品和服务的背后,然而,它的作用无处不在。
  河北省衡水市的工程橡胶产业曾因部分中小企业产品质量不高,制约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在计量技术的介入下,龙头企业河北宝力公司研发了橡胶配方自动配料系统,大幅提升配料精度。该技术通过“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共享给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衡水华工建公司引入系统后,一年节约原材料成本超百万元,产品质量也显著提升。
  这个案例生动表明,计量服务并非停留在实验室,而是能深度嵌入制造业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计量伙伴计划,共享精准可靠的计量技术,有效解决了民营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测量难题,直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福建永荣科技是一家高能耗化工企业,蒸汽消耗是其主要碳排放源。由于部分参数难以直接测量,企业一直无法准确掌握碳排放数据。福建省计量院技术团队安装高精度计量设备,构建碳计量模型,发现企业实际碳排放比预估低约1.5万吨。这一结果使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多配额,将减排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益。
  这个案例生动表明,能源计量远不止于简单的“抄表计数”,它通过提供准确、可追溯、可核证的数据,构成企业认知和管理碳排放的基石,使得“双碳”目标从一个宏观愿景,落地为车间里可优化、账本上可核算、交易中可获益的具体行动。
  这些案例表明,计量已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前台,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绿色转型、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工具。

多措并举赋能民营企业
  《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涵盖审批优化、技术帮扶、绿色转型、国际对接等多个维度:
  降成本提效率。简化审批流程,压缩检定时间,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精准对接需求。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形成计量需求清单,精准施策。
  推动技术转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计量科研项目,助力解决实际生产难题。
  深化专项服务。继续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推广“一企一策”。
  强化数据共享。推动计量设备、实验室等资源开放,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支持绿色转型。通过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服务,帮助企业节能降碳。
  拓展国际市场。搭建国际计量合作平台,推动证书互认,破除贸易壁垒。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开放、注册计量师制度优化等,充实企业人才储备。

创新竞争的“标准语言”
  《征求意见稿》的推出,是我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计量不仅是精密科学,更成为企业创新与竞争的“标准语言”。
  随着政策逐步落地,计量有望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服务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本报记者 王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