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10
黄河水奔流不息,宁夏川生机盎然。作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区”“东数西算”工程重要枢纽,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持续推动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转强。截至目前,自治区经营主体总量已达83.85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8.1%,民间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49.3%。在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自治区市场监管部门紧紧围绕“破壁垒、疏堵点、筑高地”,系统谋划,全面推动,为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破冰准入 拆除“玻璃门”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决拆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壁垒,让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成为宁夏营商环境最鲜明的底色。”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党组书记、厅长马如林强调。以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为契机,宁夏推出一系列破除市场障碍的实招硬招。
在市场准入方面,宁夏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2025年“个转企”“开超市”等主题服务落地实施,探索允许转型企业继续使用原有个体工商户相关许可,显著提升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型的便利度。同时,进一步强化反垄断监管与公平竞争审查,对各级政府拟出台政策实行“应审尽审”,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切实破除企业准入环节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重要保障。宁夏聚焦本地特色产业,从专利申请、商标注册源头开展帮扶,清除非正常申请和恶意注册行为。今年7月第八届枸杞产业博览会期间,自治区市场监管厅联合多部门搭建维权援助服务平台,构建“展前排查、展中处置、展后完善”的全流程保护模式,现场处理涉嫌侵权产品6种,同步开展咨询服务,有效维护展会秩序和创新环境。
护航成长 跨越“隐形门”
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因轻微违规、失信等影响成长的“隐形门”,宁夏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和强化法治保障,为民营企业构筑更加稳定可期的发展高地。
“手指点一点,多种申报一次办妥,再也不用反复跑大厅了。”群众口中的便捷体验,正是宁夏“三端服务”改革的缩影。宁夏通过将“动态窗口”延伸至市场、商圈和社区,拓展登记注册自助终端覆盖范围,实现“移动端、自助端、窗口端”三端联动的服务新模式。
优化信用修复机制,为暂时失信企业带来新机会。宁夏建立首次未年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免申即享”信用修复机制,通过短信、邮件主动提醒,简化流程、压缩时限,推动信用修复“网上办、掌上办”。目前已累计帮助3.1万户经营主体完成修复,重返市场。
在法治保障方面,自治区市场监管厅重点围绕纠治“四乱”问题推出多项举措——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减轻企业负担;严格落实免罚轻罚清单,对12种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全面推行“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模式,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规范涉企强制措施适用标准与程序,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一套法治保障“礼包”,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更加安心经营、专注创新。
疏浚通路 打开“融资门”
融资难、审批繁,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宁夏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创新机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正是宁夏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策诚意,让我们有信心连续投资50亿元。”宁夏鑫晶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伟感慨道。这家专注于工业晶体材料研发制造的企业,自2020年起已在银川投资建设9个项目,营收突破40亿元。其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市场监管部门“滴灌式”政策扶持的持续助力。
针对融资难题,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拓宽“宁质贷”应用覆盖面,推出针对个体工商户的“宁个贷”产品,持续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配套贴息补助;另一方面,推动银行实施差异化授信,目前已为近百家企业及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提供超10亿元授信额度。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基地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落实宁夏关于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机制措施,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例如开展食品生产许可证前指导,帮助企业5个工作日内取得证书;深入38家高端制造及新材料企业摸排需求,整理出33个知识产权问题并组织专项培训;协调特检机构,免费为企业检测起重机械,推动30余家中小企业建立计量合作伙伴关系……这些服务有效纾解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
从打破市场壁垒到疏通政策堵点,再到构筑制度高地,宁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脚步从未停歇。马如林表示:“我们将继续以政策的温度、服务的精度和监管的尺度,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在这片热土上蓬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宁夏篇章,正在续写新的辉煌。
□本报记者 李志强 通讯员 杨璞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