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3
“现在孩子们在学校吃饭,各方面都比以前好多了。”近日,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家长蒋女士在参观完学校食堂后,对焕然一新的就餐环境、清晰公示的食材溯源信息连连称赞。这一变化,映射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的扎实成效。
自去年5月以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开展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以近两年有投诉举报记录、前期检查发现问题较多的学校食堂为重点,采取县区交叉检查,市场监管与教育部门联合明察暗访等方式,精准整治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已检查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供应商等各类涉校食品经营主体5887家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91家,立案查处117件,移交纪检部门线索3条。
图为执法人员对学校食堂后厨开展检查。
多方联动,构建闭环监管体系
“校园食品安全不是单一部门的事,必须攥指成拳、协同发力。”桂林市市场监管局食品餐饮安全监管科负责人介绍,该市创新构建“九关六防三监管”体系,精准覆盖人员管理、采购贮存、加工制作、餐具消毒等9个关键环节,重点防范膳食经费底数不清、挤占挪用等6类风险,同时明确压实教育部门的行业管理责任、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监管责任、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问责责任,实现从食材采购到餐桌、从膳食经费来源到支出的全流程闭环监管。
为凝聚监管合力,桂林市同步搭建起“食堂管理领导小组+膳食委员会+家长监督委员会”三级管理架构,吸引1.3万余名家长主动参与监督,形成“学校自律、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
柔性治理,“娘心食堂”暖人心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桂林市注重传递治理的“温度”。专项整治创新推行“体检式监管服务”,组织业务骨干深入139所学校,从食材采购、加工流程到环境卫生进行全方位“体检”,为每所学校量身定制“体检报告”,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建议+回头看”闭环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且及时整改的行为实行“首违不罚”,推动监管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转型。
为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火墙”,桂林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推进学校食堂“三无三有”标准化改造,目前已有150余家学校食堂完成改造升级。同时,出台《校园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对查实的举报线索给予相应奖励。
最具特色的,是“娘心食堂”机制的创新推广,学校优先聘用在校学生家长参与食堂后厨帮工、食材验收等工作,组建“妈妈厨师”队伍。“在这里帮工,我们拿出给自家孩子做饭的劲儿,每一道菜都格外上心。”一位“妈妈厨师”的话朴素而动人。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守护安全
走进桂林市多所中小学食堂,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AI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操作间动态,食材电子溯源系统清晰展示每批次食材的来源、检测报告及流转记录等。据悉,桂林市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推广智慧监管设备,通过AI智能抓拍及时发现食材未覆盖存放、操作人员未戴工作帽等违规操作行为。
在此基础上,桂林市建立供应商评价退出体系,从资质审核、食材质量、履约能力等多个维度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分,对评分不合格、存在违规行为的供应商坚决清退。严格要求学校落实进货查验制度,对每批次食材的检验报告、采购凭证进行留存归档,推动学校食堂环境卫生、“三防”设施配备、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周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