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宽窄之间说监管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成都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泽,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比砖石更绵长的故事。这一宽一窄的错落,不是简单的空间分野,而是蜀地先民在烟火里淬炼出的生存辩证法——宽处留三分余地任草木舒展,窄处立一寸规矩使人心安定。
  当市场监管工作者的身影掠过市井褶皱,这藏在青砖黛瓦里的智慧便活了过来,化作他们手中无形的标尺,在秩序与活力的平衡间,写就跨越时空的共鸣。
  宽巷的“宽”,从不是漫无边际的纵容。蜀绣的针脚与文创的线条在同一面墙相遇,盖碗茶的热气与拿铁的奶泡在同一个屋檐下相安,这种兼容并蓄里藏着对生机的敬畏。老茶馆守着百年手艺,新店铺带着青涩试错,差异从不是混乱的根源,而是生命力的土壤。这恰如市场监管中的“放”——对新兴业态不急于用旧框框套牢,对小微企业的困惑耐心拆解条文,让合规从生硬的要求化作贴心的指引。“宽”是给生长留足呼吸的缝隙,而不是任野草淹没路径的放任。
  窄巷的“窄”,亦非刻意为之的逼仄。青石板一块嵌着一块,像祖辈传下的算盘珠子严丝合缝;墙是直的,檐是齐的,窗棂雕花守着对称的规矩。这“窄”里藏着对秩序的清醒,卖糖画的不占消防通道,收废品的不堵商户门,不是谁在强制,而是代代相传的默契。规则从不是枷锁,是让所有人安心的堤坝。这正与市场监管中的“管”形成呼应:食品溯源的链条容不得半点模糊,虚假宣传的伎俩逃不过火眼金睛。“窄”是给底线筑牢根基,而不是捆住手脚的僵化。
  宽与窄的共生,早已沉淀为“宽处容身,窄处心安”的哲学。刚抽芽的树不必急着遮天蔽日,刚起步的生意难免有疏漏,这是“宽”的耐心;过期食品不能睁只眼闭只眼,缺斤短两的秤不能轻轻放过,这是“窄”的坚定。这种哲学早已超越街巷的物理意义,化作市场监管的底色——“放”与“管”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宽窄巷弄的转角,在舒展处藏着规整,在幽深里透着通透。
  市场监管的本质,正是对这种宽窄智慧的践行。它要在秩序与活力间寻找动态平衡,这平衡恰是宽窄巷子藏了百年的密码。宽巷的包容与监管的“放”一脉相承:面对新事物像接纳初来的手艺人,先观其模样再引其归位;把条文揉碎了讲,像老成都人劝架,既讲规矩也讲情面。这种“宽”不是放任,是带着温度的培育,知道给市场留足空间,才能长出繁茂枝叶。窄巷的规制与监管的“管”遥相呼应:食品药品安全的链条要像青石板般严丝合缝,对破坏公平的行为要像守护公共空间般寸步不让。这种“窄”不是刻板,而是明白规则的口子一旦破开,就像窄巷墙塌了一角,终究挡不住混乱的潮水。老匠人做蜀绣,针脚错一根气韵就散了,“心安”从来都是在严苛细节里筑牢的。
  更深的契合在宽与窄的转圜。宽巷的舒展里藏着院落的规整,窄巷的幽深里透着窗棂的通透,这恰如市场监管中的平衡:服务时多一分“宽”的灵活,执法时多一分“窄”的坚定;对新业态多一分“宽”的观察,对老问题多一分“窄”的根治。这不是折中调和的平庸,而是蜀地治水“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水要流得活,也要流得正。
  市场监管工作者对这种智慧的践行,藏在每一次执法、调解与服务的细节里,是政策解读时的耐心,是案件查办时的坚定,是实验室里的较真,是市井间的周旋……
  他们在“宽处容身”里守着服务本真。面对商户对新规的陌生,不急于用条文“划线”,先站在对方处境想一想:初创者的手足无措,转型者的阵痛迷茫,都需要用政策工具箱搭一座桥。这“宽”是把监管者化作“陪伴者”,用包容化解对立,让合规从“被迫”变成“主动”,像宽巷的青石板,不刻意平整却足够坚实,让每一步都有依托。
  他们在“窄处心安”里握着执法底线。面对触红线的行为,不被人情“松绑”,像窄巷守护公共空间般寸土不让。消费纠纷里不偏袒分毫,市场竞争中不容忍不公。这“窄”是把“执法者”化作“守护者”,用法律刚性回应期待,用程序严谨保障公正,像窄巷的墙垣,不张扬却足够坚固,让每一次停留都安心。
  他们在宽与窄的切换里锤炼治理智慧。处理复杂案件,既能像站在宽巷口望全局,从个案见行业隐忧,从“解决一事”到“建立一制”;又能像钻窄巷深处抓关键,在乱麻里找症结,用精准施策替代泛泛而谈。这切换不是技巧,而是吃透了辩证内核:“宽”是为了让“窄”更有意义,没有活力的秩序是死水;“窄”是为了让“宽”走得更远,没有边界的自由是流沙。
  成都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还在延伸,晨光里老人散步,暮色中孩童追泡泡,宽巷的热闹与窄巷的静谧在转角相遇,毫不突兀。这或许就是宽窄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宽不是纵容,是懂生长需空间;窄不是苛刻,是知秩序需边界。成都的巷子宽宽窄窄走了千年,走成烟火里的辩证法,而践行这份智慧的人们,正用脚步把这古老精神熔铸成新时代市场监管现代化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四川省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 潘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