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农资作为特殊的农业生产要素,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农业生产成效和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面对农资市场假冒伪劣肥料、农膜等“李鬼”产品频现的严峻形势,陕西省咸阳市市场监管局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探索构建以“六步工作法”为核心的农资打假综合治理新模式,累计检查经营主体1300余家次,查办生产销售不合格及商标侵权农资案件74件,罚没金额69.4万元。
六步工作法
高位推进、营造声势。紧盯“春耕备耕、三夏、秋冬种”重点农时,制定《市场监管领域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工作时限、责任人、包抓县区,开展“铁拳出击守民生市场监管护农耕”等专项行动,切实为农资市场保驾护航。积极筹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启动仪式,动员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凝聚共识、坚定决心,筑牢农资产品质量安全防线。通过发放资料、快速检测、假劣农资展示,宣传识假辨假知识等方式,引导群众提升农资产品辨别能力。
强化监测、全面排查。紧盯农资生产、流通环节,将农资销售主体作为全链条监管的责任基点,分类开展全面排查。聚焦重点经营主体精准排查,梳理12315平台数据反馈的涉农信息,将群众投诉举报多、问题隐患多的农资产品和企业及重点农资市场、大型批发商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办理群众投诉举报129件。围绕一般经营主体全面排查,将重点经营主体之外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列为一般监管对象,采取“拉网式”巡查,做到“县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店”,实现重要农时节点全覆盖巡查。突出网络经营主体线上排查,推进农资打假“净网”行动,开展线上巡查13次,涉及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主体600余家次。
严格抽检、精准监管。将重点农资产品抽检作为关键抓手,充分发挥咸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作为执法稽查的“前路探测”作用,精准开展差异化抽检。以农资产品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县域交界地带等为重点点位,不定期开展抽查。运用现场快速检测与抽样送检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建立“即抽即检”“即检即报”和结果公示机制,累计抽检肥料及农用地膜、棚膜产品196批次,对42批次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核查处置。
联动执法、闭环查处。强化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由咸阳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牵头,全市系统上下联动,建立健全与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信息共享、线索互移、联合办案机制。2022年,共办理咸阳市公安局移送的9件不符合刑事立案标准的销售不合格肥料违法线索;2023年,将2件销售不合格肥料案件涉刑线索移交市公安局。完善案件查办闭环管理。构建不合格产品上追源头、下查流向闭环机制,实现案件查处率、协查通报率、问题产品追溯率、案件回访率“4个100%”。彬州市某化肥农药经销部销售不合格化肥案,被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评为2023年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典型案例。2024年,咸阳市在查封秦都区某化肥经销商库存2.5吨不合格磷肥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对流入全市5个县区的64.5吨不合格产品进行全面追溯。
积极宣传、有效引导。面向生产经营主体,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知识,推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合规建设提示书“三书同达”制度,形成行政处罚、整改修复、合规提示全流程机制,增强其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面向广大农户,组织开展送法律、送科技、送信息等服务,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普及农资科学使用常识,确保农民能够购买到优质放心的农资产品。
评估拍卖、循环利用。在从严查处的基础上,创新不合格产品“评估—拍卖—回收—再利用”闭环处置机制。对查处的不合格产品进行评估,并依规申请拍卖,由竞拍成功的农资生产企业回收相关产品,作为原料再生产,经检验合格后重新推向市场销售。累计拍卖不合格化肥100.5吨,上缴国库8293元,节约无害化销毁费用60余万元。
四点启示
针对当前农资市场呈现品种多元、经营分散、需求升级的特点,以及违法违规行为“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现状,咸阳市市场监管局构建的农资打假“六步工作法”既是积极探索,更是有益实践,为下一步工作顺利开展带来了深刻启示。
启示一:系统治理是农资市场规范有序的关键。当前农资市场的现状是生产端既有规模化企业,也有小型加工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流通端从厂家到县域批发商、乡镇零售门店,链条涉及主体多、地域跨度大;经营方式线上线下并存,跨区域交易频繁。不同部门之间监管职责交叉、信息共享不及时、线索移交不顺畅等问题突出,易使假冒伪劣农资跨区域流入市场,亟须通过系统治理打破部门壁垒、凝聚监管合力。为此,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推动部门联动、同向发力。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信用手段,将农资市场视为有机整体,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同时,从供给侧提升合格农资供给能力,从需求侧引导农户选择优质产品,压缩假冒伪劣产品生存空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秩序。
启示二:全程监管是农资监管精准有效的保障。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网络直播带货售假、异地发货规避监管、流动推销无证产品等手段,使违法线索更隐蔽,造假技术也逐步“升级”。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在监管中挖源头、追流向,以全链条方式斩断假冒伪劣农资产供销利益链。当前,须进一步探索中下游全链条监管机制,即加强对农资生产企业及委托加工点的常态化突击检查,联合科研机构开发低成本检测工具包,高效查处无证生产、非法添加、虚假标识行为;聚焦批发市场、网络平台、物流集散等重点环节建立溯源机制,实现“一点发现、全网清查”;对县域、乡镇农资门店实行网格化监管,探索无人机巡查偏远门店,严肃查处“忽悠团”售假、虚假宣传、直播售假等行为,守护农民切身利益。
启示三:宣传引导是农资治理效能提升的基础。当前农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一方面,部分农户文化水平有限,难以辨别产品真伪,容易购买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对最新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掌握不全面,存在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可能。打击假冒伪劣农资是“持久战”,须调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行业规范、媒体监督、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既要通过严格执法“堵后门”,又要以多元宣传、评估拍卖、信用修复“开正门”。要进一步强化科普宣传,积极宣传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曝光典型案例,增强经营主体质量安全意识,督促强化行业自律;要通过放心农资下乡、现场咨询、短视频科普等通俗方式,向农户传授识假辨劣知识,引导其抵制假冒伪劣农资、主动举报违法行为;要利用媒体舆论监督,宣传诚信企业、曝光不法行为,营造“失信受损、守信受益”氛围,奠定长效治理的社会与群众基础。
启示四:长效机制是农资质量安全保障的根本。近年来,农资行业加速升级,生物肥料、功能性农用薄膜、缓释肥等新产品不断涌现,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但与之配套的监管制度、行业标准更新存在滞后性,部分领域甚至无明确标准可依。同时,传统“一罚了之”的监管方式难以形成长期约束,导致违法成本低、复发风险高。为此,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完善农资质量监管制度规范,细化处罚裁量标准,健全监管能力提升机制。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红黑榜”制度,形成诚信褒扬、失信受损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农资产品追溯机制,推动企业追溯系统建设与全国农资产品防伪追溯服务平台对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陕西省咸阳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