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绿色扎根黄土地 传统产业焕生机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29

  甘肃兰州是西北老工业基地,拥有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国家“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标准在绿色转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9月23日至24日,本报记者随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走基层”一行来到这片黄土地,探寻国家标准在基层落实的具体实践。

强化宣贯,破解标准落地难执行难
  9月23日,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主办的“国家标准走基层——甘肃省重点行业碳排放系列国家标准宣贯会”在兰州举办。宣贯会邀请参与标准制定的国家级技术专家团队,聚焦能源、化工、有色、新材料等领域的碳排放量化方法、监测规范、报告要求及核查要点,对《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等国家标准进行解读。来自相关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科研院所的近500名专业代表参加。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系列国家标准,是我们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的‘基石’和‘准绳’,确保了碳核查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信力。”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兰州金石资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文瑞表示,“这次国家标准走基层宣贯活动是一场‘及时雨’,给我们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增添了巨大的信心,也让更多企业了解到标准的重要性,极大增强了全社会的标准意识。”
  作为甘肃省大气、水、土壤、生态及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技术培训核心支撑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应用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开展甘肃省发电、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核查与复查工作。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该院环境规划院副院长董志龙告诉记者,“为确保碳排放标准真正落地见效,我院将标准宣贯解读作为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精准对接地方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与重点排放企业需求,年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数十场,着力破解标准‘落地难、执行难’问题。”
  董志龙介绍,针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该院重点开展碳排放标准监管应用培训,帮助14个市州及各县区监管人员提升“懂标准、会监管”能力,每次培训覆盖约100人。针对全省120余家重点履约企业,该院围绕标准指南日常落实、数据质量管理、履约流程规范等核心内容开展培训,帮助企业“知标准、重执行”,化解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困惑。

标准应用,奠定碳市场运行的“基石”
  甘肃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大省,目前有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60多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作为碳市场运行的“基石”和“生命线”,碳排放核查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碳交易的公平性、碳数据的可信度。
  “碳核查好比为企业做‘碳体检’,国家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统一规范的计量尺度。”邵文瑞表示,“过去,企业自行填报碳排放基础数据时往往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排放因子不准确等问题。我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创立了‘数据采集——交叉验证——现场核查—专家评审’四步工作法,通过核查发现并纠正企业的能源统计偏差,为企业节能降碳提供了精准方向。”
  邵文瑞介绍,在碳排放核算标准的实际应用中,主要从三个层面开展工作。“测量仪”层面,依据《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等一系列国家标准,为工业企业开展碳核查;“诊断书”层面,依据《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等标准,为企业进行节能降碳诊断,协助企业制定科学的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提高碳排放基础数据来源及计量监测准确性,同时给出企业碳排放管理相关意见建议;“验证器”层面,在绿色制造、零碳园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领域,利用相关国家标准作为评估依据,提供第三方评估服务,助力客户获得国家和市场的认可。
  “国家标准让我们的服务有据可依、有标可循,不仅提升了碳核算的专业性,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通往‘双碳’目标的清晰、可信的路线图。”邵文瑞说。

标准引领,激活企业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经过持续的标准引领、宣贯培训及碳市场化机制引导,碳排放“硬约束”正逐步转化为甘肃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的“内动力”。一批积极参与标准化建设的企业,以碳排放标准为导向,通过开展能源审计、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推广应用低碳技术等举措,不仅实现了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下降”,更在节能降耗、碳配额交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兰州铝业有限公司是国家“二五”期间在大西北建设的第一家电解铝厂。公司将标准条款转化为企业管理实践,全面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对照国家标准要求,明确各部门在碳排放核算、监测、报告中的职责分工;对生产系统的碳排放核算边界进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核算范围;明确碳排放监测项目、监测技术方法及数据统计频次,定期检定与校准计量器具。
  通过技术升级与能源结构优化,兰州铝业显著降低了能源作为原材料消耗及净购入电力产生的碳排放量,实现年降碳量超11.2万吨,年降本700余万元。公司同步推进数智化项目建设,实现生产工艺、能源消耗、碳排放管控的“动态监测、精准调控”,为电解铝乃至有色金属行业如何通过标准引领实现“降碳”与“提质”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兰州兰石超合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能源管理+碳管理系统”,也是国家碳排放标准助力企业打通“绿数融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案例。依托国家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系列标准,兰石超合金公司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能源与碳管理系统,建立了碳排放智能核算模型,实现单件产品精确碳核算、从原料到成品全流程碳足迹追踪,能耗与碳排放强度实现双降。以钛合金锻造为例,每吨产品功耗降低154度,成本节省246元,碳排放强度下降近12%。
  记者了解到,甘肃省企业碳市场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截至目前,碳排放配额交易量达1502万吨,交易额9.25亿元。对标全国2030年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65%的目标,甘肃省碳强度已累计下降56.3%,为全国碳市场扩围与气候投融资创新提供了“甘肃经验”。

□本报记者 李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