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0-30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的指导下,持续推进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改革,积极落实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的登记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名称登记的便利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自2024年10月1日起,市场监管总局授权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负责登记管理本市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我们坚持改革创新与依法行政相结合,严格执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法规,认真落实市场监管总局相关授权办法和审查规范,提升登记管理效率,依法依规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及时回应企业诉求。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监管总局组织的季度抽查工作,客观公正开展核查,及时反馈结果、整改问题,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制度。
我们明确了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业务的内部管理与审查规范,实行“一审一核”制度,审核人员严格依法履职。针对复杂疑难名称,建立集体合议机制,研究形成统一业务口径并做好记录。
为规范名称争议处理,我们制定施行《上海市企业名称争议裁决实施办法》,明确申请、受理、审查、处理等全流程要求,发挥行政裁决在化解民事纠纷中的“分流阀”作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市场秩序。
此外,严格落实市场监管总局企业名称禁限用要求,建立并完善本地禁限用字词库管理制度,对字词的列入和移出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依法合规、公平高效。
提升经营主体登记服务效能
2025年3月10日,我局向市场监管总局报送关于开展企业名称与经营范围联动登记改革试点的请示并获批复。目前,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我局组织登记干部对本市3.6万条企业名称行业表述进行系统梳理,为每个行业匹配一条或多条经营范围条目作为主营业务,初步建立了名称行业与主营业务的对应关系。
根据改革要求,我局完成了登记系统改造和端口对接,于6月底在浦东新区试点上线。系统可根据申请人所选名称的行业表述,自动推荐主营业务;在经营范围申请完成后,自动识别主营业务所属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试点两个多月以来,系统已识别推荐约3万次,运行平稳,具备全市推广条件。
同时,我局正对照市场监管总局行业数据库,对2.4万条企业名称行业表述进行主营业务匹配,进一步丰富本地行业表述资源。
推进企业名称登记智能化建设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5年1月2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正式推出AI名称智能帮办系统,并于6月完成优化升级。该系统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大数据算法,从基本规则、用户偏好、相同相近限制等多维度,智能推荐“可用、想用、好用”的企业名称,有效提升登记服务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截至8月底,该系统已被调用7000余次,累计推荐名称约47万个。
持续优化企业名称登记工作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不断改进企业名称登记工作,提升公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我们将继续做好不含行政区划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探索释放名称资源、简化流程等举措,进一步提高登记便利度。
持续推进名称与经营范围联动改革,完善行业与经营范围的关联机制,及时总结浦东试点经验,确保功能在全市顺利推广。
深化AI技术在登记领域的应用,提升智能帮办服务能级,探索推出AI辅助解读名称退回意见等新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彭文皓
编 后
企业名称是经营主体的“第一张名片”,也是观察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独特窗口。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推出的系列改革举措,从核准不含行政区划名称,到名称与经营范围智能联动,再到AI帮办“一键取名”,看似都是在“名字”上做文章,实则每一处优化,都精准切中了企业在准入环节的效率痛点与体验需求。这背后,是从“管理”到“服务”的深刻理念转变。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将企业的“一件事”转化为政府的“一项服务”,把复杂的规则内化为便捷的智能流程,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折腾,这种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服务意识,正是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