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31
“十四五”期间,江西省赣州市以标准化为战略引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与生态建设,全面构建“标准引领、质量变革、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仅系统布局产业、农业、服务、生态、文旅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更依托市综合检验检测院等专业机构,聚力标准研制与推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铸产业“标准链”,打造“赣南制造”新名片。赣州纵深推进产业集群标准化建设,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在稀土领域,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1项,并围绕磁性材料一致性与稳定性等关键测量难题,制定省级校准规范4项,填补省内磁性参数溯源技术空白。在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构建覆盖设计、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家具+家电+家装”三融合,产值突破2500亿元,产品远销全球。
立农业“标准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依托富硒土壤资源,赣州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富硒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涵盖土壤环境、种植、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土壤硒含量等级》等国标、行标、团标共8项,指导《富硒大米》企业标准获评全国“领跑者”。同时,成立油茶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发布《地理标志产品 赣南茶油》等系列标准,建立油茶标准数据库,推动于都富硒大米、赣南脐橙等产品溢价超30%,品牌效益持续释放。
定服务“标准范”,树立“营商环境”新标杆。赣州在全国首创“跨省通办”标准化模式,编制政务服务相关标准62项,与闽粤浙湘四省共建“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机制。创新“标准地”出让模式,将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纳入土地出让标准,实现“拿地即开工”。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净增经营主体22268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划生态“标准线”,绘就“美丽赣州”新画卷。赣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制定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修复标准37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标准化机制,建立GEP核算体系,推动碳汇、水权等生态权益市场化。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树文旅“标准轴”,打造“宋城文化”新模式。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赣州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标准18项,构建“标准+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创新“数字文旅”标准体系,建成全国首个红色VR标准化体验基地,推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标准化服务规范。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2亿人次,旅游收入971.8亿元。
从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从政务服务到生态文明,标准化已深深融入赣州经济社会发展血脉,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与“软实力”。站在新起点,赣州将继续深化标准化改革创新,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注入不竭动力。
(陈玲洁 钟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