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03
“每一批水果上市前都得做农残检测,拿到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才算有了‘身份证’,咱们卖得踏实,老百姓吃得也放心!”在四川省成都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水果集中销售区,种植户李师傅手持刚打印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话语里满是底气。
成都,一座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如何让千万市民的“菜篮子”不仅装得满,更拎得安心、吃得舒心?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坚持将“菜篮子”工程摆在民生保障的核心位置,以“筑牢质量防线、守护民生福祉”为根本目标,通过强化源头管控、创新监管模式、畅通流通渠道、压实企业责任等多维度发力,构建起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全链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源头管控 把好安全“第一关”
在四川彩食鲜公司的有机种植基地,彭州市市场监管局试点“穿透式”监管,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有机办定期开展“全流程体检”,同时引导企业与本土有机种植大户签订产销对接合同,指导种植户规范申报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既守住了企业食材供应的“质量线”,又带动了当地有机农业提质增收。
彭州市市场监管局还结合“在成都,放心吃”食品安全专项守护行动,大力开展“在农田,放心采”特色示范场景建设,通过督促种植户规范农事生产记录、科学用药,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让安全从土地里“长”出来。
监管创新 让风险“无处藏身”
围绕“舌尖上的食品安全”和“菜篮子”保障,成都正推动监管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变革,以“群众点菜+穿透式管控”为核心,构建高效精准的安全保障网。
在食用农产品准入环节,成都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打造准入规范化市场。截至目前,已培育规范化市场35个,实现农批市场全覆盖,每个区(市)县至少有1个农贸市场达到标杆标准。同时,指导市场建立合格证查验台账、完善电子档案,将查验责任纳入市场负责人考核,层层压实主体责任,让准入环节成为安全“过滤网”。据统计,2025年,成都市本级累计完成监督抽检5571批次、评价性抽检1358批次,针对禁限用农药、兽药残留等关键风险点精准发力,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在抽检机制上,成都市创新建立“靶向抽检+状况评价”双轨模式,真正实现“民有所呼、监管有应”。
猪肉监管更是实现全程“一码通”。成都整合猪肉产地信息、检疫证明、流通记录等数据,打造“一码溯源”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全链条信息,实现“索证扫码、溯源无忧”。通过专题培训规范经营户与用肉单位索证索票流程,加大“放心肉”宣传力度,已覆盖553个交易点、17781户经营户,让市民买肉更安心。
数字化转型则为监管装上“智慧大脑”。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以三联畜禽交易市场为试点,依托农产品数智生态平台建立全流程溯源机制,督促销售者落实进货查验责任,推动监管向“智慧化、精准化”升级。
流通保障 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保障着成都市及四川省内各市州70%的果蔬供应,是成都“菜篮子”的“大粮仓”。
为保障流通环节安全高效,成都构建起“枢纽+节点+网点”的现代流通体系,以雨润、白家、三联家禽3个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枢纽,20余个区域节点市场为支撑,800余个农贸市场、7100余个商超零售网点为终端,同时拓展“国际航空+国际班列+国际铁海公联运”多元通道,让新鲜农产品跨越山海,快速直达市民餐桌。
长效保障 织密“舌尖安全”防护网
守护“菜篮子”安全,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成都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将“菜篮子”工程纳入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统筹,建立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处置等常态化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同时,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每年投入约15亿元市级支农专项资金,2023年—2025年累计安排1290万元用于食品抽检,为“菜篮子”安全提供保障。
下一步,成都市将持续深化“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加大源头治理攻坚力度,优化数字化监管平台功能,以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更优服务,让“菜篮子”既装满浓浓的“民生味”,又洋溢满满的“安全感”。
□本报记者 颜 伟 通讯员 李 磊 雷小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