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03
本报讯 10月29日,笔者在2025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上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51项,培育“上海标准”64项,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初步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这是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推进标准化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
打通标准科创“融合链”。出台全国首个《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促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同步、与产业发展融合、与人才组织共建。在全国范围率先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助力科创中心建设。聚焦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家电智能互联等领域,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及时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赋能区域产业发展。持续增加高水平标准供给,近三年牵头和参与制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国家标准126项,培育“上海标准”64项。其中,《i-线光刻级氟化钙晶体元件》团体标准应用后,相关产品合格率从40%大幅提升至95%以上,年产量从20吨增加至50吨。推动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等获批全国智能制造、具身智能标准化试点,以标准化样板助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优化企业联合标准制度,围绕数字经济、生物降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领域累计培育16个标准创新联合体,发布30余项企业联合标准。推动“智能照明与系统互联标准创新联合体”联合新加坡等国外企业共同制定《智能建筑边缘混合组网应用技术规范》,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融合。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域”。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意数字设计技术委员会(ISO/T C350)落户中国、上海浦东明珠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标准制度型开放,积极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推动大模型、元宇宙、电子竞技、量子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国际标委会、工作组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落户。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推动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探索“标准出海”,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通过工程建设和进出口贸易输出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电气运输设备、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点领域举办国际标准研讨活动,加快筹建国际人工智能标准联合会,搭建平台增进国际标准交流合作。建立全国首个外商投资企业标准化协作平台,今年已有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参与43项国家标准和3项地方标准制定工作。鼓励企业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空间信息等领域制定更多国际标准,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
构建标准创新“生态圈”。积极探索标准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本市一批985、211高校及高职院校申报全国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指导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标准化工程专业纳入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指导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高校取得“全国大学生标准化奥林匹克竞赛”特等奖的好成绩。鼓励企业培养标准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累计培育583名企业标准化总监。同时,会同苏浙皖三省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发布实施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33项,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集装箱电子单证标准》团体标准发布后,促进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形成联动,通关效率由原先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至2个工作日,有效推动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2024年吞吐量达到3.32亿箱,同比增长7.0%。
□沪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