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4
车身被擅自加长、电池被违规扩容……近年来,市面上一些经过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不仅成为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热点,更因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和火灾,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移动隐患”。面对这一民生关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生产、销售、改装全链条关键环节,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协同治理、回应群众关切为主线,在全市范围内纵深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以扎实行动护航群众出行安全。

图为执法人员对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开展检查。
全域排查,拧紧全链条“责任阀”
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制定精细化整治方案,推行“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双轮驱动监管模式。通过深入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维修网点,执法人员全面掌握市场经营动态,排查潜在风险。
“你们售卖的这款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容量与合格证上信息不符。”在永福县一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执法人员检查车辆时发现了异常。面对询问,经营者起初试图以“进货时未仔细核对”为由进行辩解。经过执法人员严肃阐明相关法规及其安全隐患与法律后果后,经营者最终认识到错误。
自整治行动开展以来,桂林市市场监管局累计开展基层指导检查18次,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协调会8次,深入剖析非法改装屡禁不止和源头管控薄弱等症结,推动整治工作向纵深开展。
数据赋能,打好协同执法“组合拳”
“近期,12315平台接到多起消费者投诉,反映某品牌电动自行车在购买后不久就出现续航里程缩水的问题。”在研判会上,一条线索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注意。经查,确系部分批次产品存在擅自改装电池行为,执法人员已对涉事门店进行立案调查。
这得益于桂林市建立的市场监管、公安交警、消防救援等多部门“线索共享、联合执法、闭环处置”协作机制。通过对12315投诉举报平台、公安交警路面执法等多渠道线索进行大数据分析,执法实现了从“被动接诉”向“主动溯源”的关键转变,精准挖掘非法改装的源头厂家、销售网络及隐蔽维修窝点,为“诉转案”查办工作提供精准信息支撑。
在一起“诉转案”处理中,执法人员顺藤摸瓜,依法查封了桂林市象山区某新能源技术服务部销售的9辆涉嫌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并对此立案调查。“没想到反映问题后,执法人员响应这么快,帮我挽回了损失。”收到退车款8000元后,消费者满意地说。
整治期间,各部门协同联动成效显著,累计开展联合检查50余次,责令整改70余家经营主体,查办案件100余起,依法查封(扣押)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217台。

图为执法人员深入乡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宣教并举,织就长效治理“防护网”
在严厉打击的同时,桂林市市场监管局更注重从源头治理,指导经销商建立产品来源追溯台账,确保车辆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从流通环节阻断问题车辆流入市场。
“签下承诺书,就是签下一份责任。”一位经营多年的电动自行车门店负责人在签订《电动自行车经营户守法诚信经营承诺书》后表示。截至目前,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已召开警示约谈会6次,明确经销商主体责任,并督促300余家经销商签订承诺书。
除了强化监管,桂林市市场监管局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节点举办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相关标准、政策法规等权威信息,印发2.1万份宣传资料,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销售、源头有责、共尽义务”的浓厚氛围。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受理电动自行车相关投诉举报609件,办结581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7.2万元。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赵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