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苏州吴江构建“1551”工作机制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05

  本报讯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精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构建“1551”工作机制,推动无堂食外卖监管从“看不见、管不住”向风险预警、全程可控、社会共治转变,将“隐秘角落的后厨”转化为可视可知的“阳光厨房”。
  “1551”工作机制是指围绕1个AI智慧抓拍探头,联动商家、市场监管部门、外卖平台、商场管理方、包保干部5方责任主体,实施5项关键举措,共同管好1份外卖食品的系统性治理模式。
  随着网络餐饮业态快速发展,无堂食外卖类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其经营场所隐蔽、环境脏乱、监管触达难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隐蔽角落”。吴江区市场监管局实施“1551”工作机制,旨在以实现“数据驱动、多方协同、闭环管理”为目标,推动无堂食外卖监管走向制度化、智慧化、常态化,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餐食服务。
  精准建档,摸清监管底数。针对无堂食外卖商家识别难、底数不清的问题,吴江区通过“线下摸排+线上联动”双轨并行机制,构建动态更新的商户信息库。线下依托网格化监管,对小吃街、美食城等餐饮集聚区开展拉网式排查,在日常监管App中标注无堂食商户,通过“不见面审批系统”在许可环节同步标注无堂食属性;线上与美团、饿了么等主流外卖平台建立数据协同机制,实时核验商户是否提供堂食的信息,并将数据实时推送至市场监管部门。目前,全区已建立涵盖无堂食外卖集中区商户的精准台账,实现“一店一档”、证照清晰,为分类监管与精准执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筑牢防线,严把食材质量关。从商家资质合规、食材来源可靠两大源头入手,强化准入管理与原料管控。推动外卖平台加强商户资质审核,开放政府许可数据接口,支持平台在线比对证照信息,防范“幽灵店铺”证址不符、假证经营等问题。同时,在三大外卖集中区开展全覆盖监督抽检,重点抽检米面油、调味品、肉类及油炸食品等,合格率达到100%。同步推行外卖食品安全承诺书制度,督促商户承诺不使用过期变质、来历不明原料。
  智慧监管,全程可视可控。依托“学食安e+”智慧监管系统,拓展AI视频识别功能,实现对后厨环境的智能监测、风险预警、闭环处置。借助AI抓拍技术,识别“人员着装”“宠物闯入”“病媒生物”“环境脏乱”等不规范行为,提升巡查效能,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提示、早处理。根据违规风险等级,建立三级预警机制,形成工单差异化推送,分别向商户、市场监管人员、包保干部、平台方及商场管理方发送工作提示,各方形成合力督促整改。对48小时内未整改或重复违规的,升级为警告并启动现场核查。同时,将该系统视频接入外卖平台,消费者可以一键查看,进行后厨“云监督”。目前,无堂食外卖集中区商户接入智慧监管系统完成率已达到100%。
  推广封签,保障配送安全。瞄准外卖配送“最后一公里”风险,全面推行“食安封签”制度,确保外卖打开后无法复原,防范外卖食品在配送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市场监管部门统一印制以制止餐饮浪费为主题的食安封签,鼓励商户定制个性化封签,目前吴江区重点区域外卖商户封签使用率已达到100%。组织开展外卖餐饮用具专项抽检,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骑手参与,推动社会共治。创新骑手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移动哨兵”作用,拓宽问题发现渠道。选聘39名优秀骑手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骑手可通过随手拍、随时报提交线索,形成“发现—报告—核实—激励”于一体的正向反馈机制。编制并发放外卖骑手食品安全监督手册700余份,提升骑手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识别能力。
  通过推行“1551”工作机制,该局有效改变过去“亡羊补牢”式的监管模式,初步实现了无堂食外卖监管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转变。接下来,该局将持续深化网络餐饮监管,完善AI数智管理、凝聚多元主体协作、拓展社会监督渠道,持续巩固无堂食外卖食品安全治理成果。

□吴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