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读往来 > 

如何让稿子短下来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刹长风、倡短文,是包括媒体界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呼声。尽管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既有认识层面的症结,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技术层面的问题来进行一番探究。

铲除空话套话
  不知从何时起,媒体上的空话、套话多了起来。尽管一直呼吁铲除,但效果不明显。现在我们要想把稿子短下来,首先要下决心彻底铲除这些空话、套话。
  例如,某市举办一个局级干部信息化研习班,写消息时,记者先“戴个帽”:新年伊始,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指导下,由某某市委组织部、人事局、行政学院、信息办公室等联合举办的第一期“XX市局级干部信息化工作研习班”,于昨日在行政学院举行了开学典礼。
  举办一个信息化研习班,需要写“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市委组织部的组织指导下……”这样的话吗?没必要。但又为何这样写呢?无非是“惯出来”的毛病,写点空话套话。好像不这样写就通不过似的。
  还有一种“套路化”的写法,即“为了……”。一些记者不管写什么样的稿子,下笔就是“为了……”。如:“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提高广大干群的文化素质,我市举办‘振兴文化,提高素质’论坛。市领导某某某到会讲话,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积极建言献策。”
  这种“为了……”的开头,是套话的一种表现。有时依据会议情况适当用一下是可以的,但每篇稿子都这么写,那就成了一个空话、套话,应当予以摒弃。

突出主要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说,稿子长短是由稿子的主要内容决定的。稿子的主要内容,是核心部分,也称“黄金段”。如果“黄金段”内容多,那么全文的篇幅也就会加长。因此,我们要想把稿子短下来,首先要掌控好“黄金段”的文字。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来写,要精选材料,不能因其重要而放松篇幅的要求。
  开头结尾是文章的重要构件,缺一不可。“凤头式”开头,能起引人入文之作用。“豹尾式”结尾,给人以力量,引发进一步思考。但这两端(开头结尾)不能也不应该过长,不能让其冲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开头结尾一定要注意精炼、简洁。现在有些稿子开头写得过长,铺垫过多,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是写好开头的要诀,读者也喜欢这种明快的开头。如果开头啰嗦、冗长,读者看两眼也就不爱往下看了。

力求精炼简洁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章若短,语言要好,文字要精准,要简洁,要讲究。他举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为例,语言简练、精美、传神!所用不过一百多字,却写得丰盈饱满,再加上任何一句都是多余的。他强调,语言文字好,没废话,文章自然不会冗长。
  毋庸讳言,时下一些媒体刊登的稿子在文字上不是很讲究,这是造成长文的原因之一。这其中有认识上的原因,如有人觉得“文章长才是有水平”等。再有就是文字功底的问题。
  如果把时下记者的文字状况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文字上乘;二是中等水平;三是勉强可用。文字上乘者必是长期“炼字炼句”的结果。而后两种情况则是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所致。鉴于此,我们务必要在“炼字炼句”上多下苦功。
  现如今的报道任务多而重,显然没有大块时间来“炼字炼句”,但每天在写稿、编稿中可锤炼此功。每写一稿,每造一句,都要看看是否有冗句、病句,都要想想是否精炼、简洁。
  除了在写稿编稿中“炼字炼句”外,多读古诗文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我曾问过一些年轻记者这方面情况,回答是“读得不多”。这种状况急需改变。笔者曾多次讲过,读古诗文可以熏陶自己的文字,可以匡正自己文字的毛病。这是打磨文字功底的有效途径。
  总之,让稿子短下来,不是什么高深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事在人为,稿子是人写的,只要下决心把稿子写短,就一定能见成效。当然这其中也有制度方面的约束,如明确限制字数等,但最主要的还是记者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刘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