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一项创新改革能迸发多少能量?时间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2024年7月16日,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质科院)正式揭牌成立。弹指一挥间,这所承载着“加快建设质量强省、打造市场监管现代化省域样板”重要使命的机构,已在融合改革的征程上走过一周年。
一年多来,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省质科院按照“越改越好、越改越强”的目标,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画卷上,书写了具有浙江市场监管标识的改革答卷,不仅获评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而且成为全国同类机构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以制度为基,跑出改革加速度
“改革不是简单的物理整合,而是要实现化学反应。”省质科院负责人这样定义这场融合变革。而这场“化学反应”的核心,始于一套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自成立之初,省质科院便将制度建设作为融合改革的根基。一方面,该院全面重构行政、科技、业务、人事、党建等制度体系,迅速搭建起“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的管理框架;另一方面,为破解制度执行中的“中梗阻”,该院深入开展“制度提升年”活动,对现行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评估优化,针对性解决不高效、不对称、不规范等问题。截至目前,全院已出台科技创新、业务发展、党风廉政等近百项运行管理重要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系统完备、刚性有力的制度体系,为改革平稳推进筑牢“防火墙”。
制度先行之下,省质科院的改革跑出令人惊叹的“浙江速度”。锚定“最快速度、最小影响、最好效果”目标,该院3个月内完成挂牌,半年内搭建起制度体系与管理体系的“四梁八柱”,较预期提前半年完成法定机构等87个大类资质转换。更难得的是,在高速推进中,机构运转始终保持平稳有序——通过建立“三重一大”事项报告报备机制、重大事项督办机制,搭建办公业务协同系统,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核心业务实现全方位整合,真正实现“合心、合力、合业”。
如今,省质科院已实现质量基础设施全要素、全方位融合,广东、上海、江苏等多地同类机构纷纷前来调研学习。其改革经验正成为全国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浙江范本”。
以技术为核,打造产业硬支撑
“有了这个实验室,我们的电能表不用再送到国外检测,一次测试就能全球互认。”浙江某电能表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省质科院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2024年12月,省质科院成为全国首家通过OIML—CS国际认证的A类电能表检测实验室,其测量结果可实现“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互认”。这一突破,直接为省内电能表企业节约型式评价试验费用1000万元,间接创造经济效益40亿元,有效破解海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难题。
这只是省质科院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该院挂牌成立后第一时间被列入省属科研院所,一年多来,坚定不移实施“科创立院”战略,全面启动“NQI新质生产力科创工程”,在“双碳”、人工智能、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持续攻关。聚焦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支撑建立全省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联盟等重大平台,牵引打造浙江检验检测“千亿产业”。截至目前,全院新增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技载体6个,立项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攻关项目6项,新增省部级以上项目20项、科技类奖项16项,在省部级科技平台载体方面接续突破,数量居全省市场监管系统首位。
在数字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另一项突破正助力国产工业机器人“突围”。该实验室是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获批认定的首个“全省重点实验室”。针对国产机器人精度不足、难以进入高端市场的痛点,实验室研发的机器人精度诊断系统、高精度多站激光跟踪空间测量技术,成功解决“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行业难题,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向“高、精、尖”迈进。
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人才与机制的双重保障。省质科院跨学科组建29支科技创新团队,累计立项各类科研项目78项,获批数量、成功率均超改革前4家单位同期之和;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层次领军人才4人,新增省部级人才2人,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由该院牵头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联盟,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资源,横向吸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已成立6个分专业委员会,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该院在科研攻关、载体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与中国计量院、中国标准院、中国冶金院等“大院名所”的合作,还和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金卡智能集团等“牵手”,积极推进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应用。
以需求为引,织密保障安全网
“10件冲锋衣,6件三门造”,台州三门冲锋衣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但曾因检测标准不统一遭遇发展瓶颈。省质科院了解到这一情况,迅速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合作,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服务网络;联合高校共建“冲锋衣产业创新实验室”,针对AI智能检测、可追溯供应链管理开展攻关,为产业提质注入“质量动能”。
从需求响应到服务落地,正是省质科院“需求在哪,服务就跟进到哪”的生动实践。一年多来,该院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提升服务能力,覆盖机械、电气、电磁兼容等37个大类领域,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新增检测校准能力850余项,实现从“单兵作战”向质量技术全要素“集团突围”的转变,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与杭州、嘉兴、绍兴、衢州等10余个区县的战略合作,更让质量服务直抵产业一线。该院1件产业服务案例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产业计量典型案例,2件案例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宣传案例,3项成果入选省数字经济发展优秀案例。
服务产业的同时,省质科院始终将“公益为民”放在首位。一年多来,该院完成血压计等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常态化开展医疗设备、高速测速设备免费检测;收集产品风险信息1356万余条,研判2万余条风险信息,召回童车、燃气灶、电动自行车及配件等31类产品12万余件,召回数量稳居全国前列;自主研发的“秤信宝”应用,更成为群众计量维权的“好帮手”。此外,该院通过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缺陷产品召回、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调查,守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在全省“两新”行动推进中,省质科院深入企业调研设备更新难题,提出明确标准、拓宽融资、加强人才招引等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既要当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派’,也要做好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这是省质科院对自身使命的生动诠释。
以改革为帆,开启发展新征程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成立以来,省质科院已打破原有机构分散、职能重叠的困局,构建起5个业务板块和14个重点科创领域的发展布局,校准及检测能力总数突破9600项,检验检测资质、国家实验室认可项目等关键指标显著提升,服务收入实现同比大幅增长,改革红利正持续转化为支撑质量监管与民生安全的实际成效。同时,该院通过细化考核评价、创新分级聘任机制,推动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目前已有48人实现专业技术岗位晋升,人岗匹配度显著提升。人才活力释放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新增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56项,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
站在“十四五”收官冲刺的关键节点,省质科院正加速推进浙江省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全国要素最全的机器人“一站式”质量服务平台,为“十四五”质量强省建设交出阶段性答卷。此举标志着浙江省在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又迈出重要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打造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质量科学研究机构’为目标,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在‘十五五’时期持续深耕质量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篇。”省质科院负责人表示。
从融合改革的“先行者”,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再到民生安全的“守护者”,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用一年多的时间证明:改革创新永远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这场向“新”而行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赵海梅 通讯员 蒋 鑫 徐 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