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安全 > 

“驴肉”火烧里竟然是马肉?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香气扑鼻的驴肉火烧,是不少市民喜爱的美味食品。但谁能想到,吃进嘴里的“驴肉”可能另有其“肉”?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清河市场监管所查处的一件网络平台售卖驴肉火烧掺假案,揭开了个别无良商家“挂驴头卖马肉”的伪装。此案虽小却关系重大,这不仅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铁拳”行动的缩影,更是“监管为民、普法向前”理念的生动实践。

火眼金睛 从线上订单中锁定疑点
  2025年8月,骄阳似火,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安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与以往聚焦线下实体店不同,此次行动将监管视线精准投向日益活跃的网络订餐平台。执法人员深知,网络订餐平台的虚拟性、隐蔽性,可能成为一些不法商家的“法外之地”。
  “这家店的驴肉火烧销量还不错,但价格却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以现在的驴肉成本卖这个价格,商家还有利润吗?”在一次例行的线上巡查中,执法人员凭借职业敏感锁定了一家主营驴肉火烧的商户。“正宗河间驴肉”“肉质鲜嫩”“每日现煮”,线上宣传无比诱人,然而其低廉的售价,还是引起了执法人员的怀疑。
  随之而来的便是精准监管行动。执法人员果断出击,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通过外卖平台下单购买了该店的招牌“驴肉火烧”,并立即送往具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成分检测。科学的检测结果成为最有力的证据,送检的多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出驴源性成分,而是检出了马源性成分。证据确凿,该商户涉嫌经营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管罚并重 让执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案件查明后,清河市场监管所依法对该商户作出没收违法所得474.01元,并处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这个数字背后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
  罚是“力度”,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铁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掺假掺杂的食品。该商户用廉价的马肉冒充高价的驴肉,是典型的欺诈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予以处罚,是对违法者的必要惩戒,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严厉警示。
  管是“温度”,是推动行业规范的“良方”。在案件调查处理过程中,该所并非“一罚了之”,执法人员还扮演了“辅导员”的角色。他们向商户深入讲解其行为违法之处及潜在的法律风险,使其真正认识到“小便宜”背后是“大责任”。同时,执法人员指导商户建立规范的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做到源头可溯、质量可控,督促其在经营中如实告知消费者产品真实信息,明码标价、诚信经营。

精准普法 从一个案例到“一堂公开课”
  一个案例的终结,恰恰是普法教育的开始。清河市场监管所坚持“查处一件、警示一片、规范一方”,决心将此案打造成一堂生动的全民食品安全公开课。
  对行业精准普法。案件办结后,该所迅速组织辖区所有熟食制品、餐饮单位,特别是经营驴肉、牛羊肉等易掺假肉类的商户,举办警示约谈暨普法培训会。以此案为教材,执法人员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关于禁止掺假掺杂和标签标识等条款,并公布了案件的细节和处罚结果,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会后多家商户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并纷纷表示:“现在清楚了,诚信才是做生意的根本。”
  对公众智慧普法。为了让消费者擦亮眼睛,该所通过普法进社区等发布消费提示,重点提醒消费者: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购买时注意索要票据,如发现可疑情况,可随时通过12315、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激发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积极性。

□白根朋 王宏利 韩 迪



编后
   一个小小的驴肉火烧,背后连接的是大大的民生。此案的成功查处,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监管部门不能停留在“店门口”,必须主动适应新业态,将触角深入线上平台、直播带货等新领域,利用数据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执法理念必须“管罚”结合、刚柔并济,在体现执法力度的同时,通过教育、指导、约谈等方式,提升执法温度,引导经营主体自觉守法,实现最优治理效果。食品安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当好“守门人”,经营者要筑牢“第一道防线”,消费者要成为“监督员”。只有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筑牢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