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天地 > 

标准引领 质量支撑 产业跃升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市场监管局充分发挥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坚持标准领航的思维,持续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积极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扩大内需、产业稳链、国际竞争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打造“标准引领、质量支撑、产业跃升”的“柳州模式”,服务柳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突破关键技术标准 夯实工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是质量提升的“加速器”,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先进制造标准是推动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柳州市市场监管局以“标准引领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为核心,围绕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3+3+X”重点产业,积极实施标准提升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柳州本地企业柳工和上汽通用五菱参与制定的9项国家标准入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标准稳链项目,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核心标准,有力推动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由上汽通用五菱联合主导、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及柳州五菱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等多项节能国家标准重新定义绿色出行规则,为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提供核心技术依据,促进汽车行业节能技术进步。
  截至今年9月底,柳州企业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454项、行业标准183项、地方标准230项、团体标准418项,全市共有29项企业标准“领跑”全国及全自治区。目前,全市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创新生态,以先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助力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

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 打造特色产业新优势
  标准是行业发展的“强引擎”,助力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柳州市坚持“全产业链标准覆盖+关键环节标准突破”,创新构建并高位推进柳州螺蛳粉、融安金桔、融安香杉、融水灵芝、柳江莲藕、三都香葱等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柳州螺蛳粉、融安金桔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分别列全国第19位、第53位。
  柳州市持续完善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仅牵头修订行业标准《米粉(米线)》,还制定了团体标准《柳州冰鲜螺蛳粉》,推动柳州螺蛳粉相关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促进柳州螺蛳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共包含6个子体系572项标准,其中新制定发布标准92项。
  区县标准化工作也各有特色。其中,融安县全面完成融安金桔、融安香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提升产品价值链,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20%以上,融安金桔全产业链总产值近100亿元,融安香杉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7.2亿元;柳江区构建柳江莲藕、三都香葱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制定发布《柳江荷叶茶》《柳江九品香水莲花(干制品)》团体标准;融水苗族自治县制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融水灵芝茶》等系列团体标准,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

推进国际标准化合作 服务“双循环”发展格局
  标准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提升企业“出海”软实力。
  柳州市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国际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企业院校加强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标准法规交流合作。
  该市协办2025年面向东盟的标准化合作论坛汽车标准化分论坛,完成中国—东盟第二轮电动汽车标准清单互换;启动《东盟地区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研究》和《中国—东盟自愿性技术规范项目:电动汽车术语》联合研究项目,推动中国与东盟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深入合作。
  柳州职业院校携手本地企业在东盟、中东等地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培育建成中国—沙特东风产教融合基地等16个国际化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业学院),已获得政府、行业、企业、国际组织等多方认定的职教标准共76项。

以标准优化政务服务 激发便民利企高效能
  标准是社会运行的“压舱石”,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柳州市将标准化理念深度融入政府治理,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有效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助力民生改善。
  在绿色储粮方面,柳州黄村粮食储备库完成全国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研制粮食低温储藏智能温控一体化系统,发布相关企业标准,提升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
  在农贸市场管理方面,柳州市在全国率先构建标准体系,推进“十个一”建设,加强农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管理。当地创新实施信用积分管理制度;推动肉类全链条溯源与数字化转型,实现“亮码经营”。
  在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上,柳州市中医医院、市人民医院、市工人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积极制定相关团体标准,以标准化管理促进医疗机构提质增效。由于标准化工作突出,柳州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入选全国首批“儿童哮喘标准化门诊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应用试点单位。

□本报记者 孔国俊 通讯员 韦 怡 韦春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