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好经营主体“开门人”

——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发布时间:2023-03-09

  作为五届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今年第一次承担起全国政协委员的重任。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这段时间,让他对参政议政、对今后做好市场监管工作,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认识。本报
  记者与他的对话,便从新的身份、新的履职谈起。
  记者: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您有什么感受?
  杨光:我认为,不能只是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当成荣誉,而是要在其位履其职,注重发挥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当好“政协人”,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新标准新要求,力求提出的建议对路、可用;充分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当好“发言人”;充分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当好“开门人”,让经营主体“办事比网购更便利,感受比网购更愉悦”。
  记者:您之前一直关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发展,今年在提案工作中是否有新打算?
  杨光:今年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帮助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春节刚过,我就到重庆市黔江区走访调研了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作为一名从事市场监管工作多年的“老兵”,我将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记者: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经营主体发展如何?您在调研中,通过为重庆的中小企业发展“把脉”,发现存在什么“症结”?
  杨光:近年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为经营主体的设立大力优化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市实有经营主体341.6万户,位列四个直辖市第一。但是,经营主体的“小巨人”偏少,规下工业企业或限下服务企业占了相当大比例。
  2021年,国家推出了“专精特新”战略,重庆积极融入其中。国家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涌现出一大批“补短板”“填空白”“锻长板”企业,但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扶持政策、关键发展要素、产业集聚协调、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待补足完善,以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记者:近年来,重庆市不少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认定。您对扶持壮大重庆“专精特新”企业队伍有什么建议?
  杨光:我梳理了五点建议:一是强化统筹、补足短板,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二是探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供需对接、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技术流”信用评价体系,为轻资产、高风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四是在推动东西部协同创新上,积极推动西部地区企业、科研院校与东部地区开展科技资源、技术成果供需对接。五是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园区),打造“注册在本地、孵化在异地、回流本土产业化”的“飞地孵化器”等合作模式。
  记者: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是企业各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但对于占经营主体大部分的其他中小微企业如何求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吗?
  杨光:我也关注到中小微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状况。为此,我在提案中建议:健全中小微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加大中小微企业非诉解纷力度,比如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纠纷调解的专门性调解组织,设立“调解中心”,针对中小微企业高发的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进行专项化解,有效促进涉企纠纷化解“零成本”,推动诉前调解专业化、高效化、规范化。
  结合本职工作,我认为市场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作用,主动靠前精准帮扶,多措并举帮扶经营主体,服务更到位,尽可能让企业少跑腿,助推经营主体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打造开办企业全环节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和“一日办结、零成本”准入常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部门间数据归集实现双向实时共享;推进注销便利化改革,全面推行企业简易注销并实现“一网通办”,优质完成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任务。
  记者:现在全国各省区市都在抢时间、抓落实,大力支持经营主体发展,重庆市也推出了推动经济企稳恢复的措施及相关政策,重庆市市场监管部门今年在支持经营主体发展方面,有什么好的举措?
  杨光:今年,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将立足自身职能,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系统谋划,加强部门协同,强化数字赋能,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效能,助推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固长补短,完善注册许可标准化。深入贯彻落实经营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构建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规则,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登记管理服务。强化数字赋能,迭代升级开办企业“一网通”“E企办”及食品经营许可等系统功能,建立全市统一的注册许可系统、统一的审查要点、统一的服务规范,实现注册许可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二是坚持减项扩面,推进“证照分离”深入化。推动减项扩面行动,力争实行告知承诺事项增加50%;深化“照后减证”,压减地方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力争实现地方事项“清零”。进一步健全“登”“管”衔接闭环管理制度,完善“照后证前”监管衔接流程,持续强化部门间涉企信息共享,实现“双告知、双跟踪、双反馈”闭环精准管理。
  三是坚持聚变释能,实现政务服务集成化。统筹登记注册与行政许可,聚焦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体验感,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整合食品类高频涉企事项,实施一表申请、一照准营等“五个一”办理新模式。扩展“一照通办”成果,加强电子证照运用,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其他涉企电子证照的一体化应用,持续减材料、减填报、减环节。
  四是坚持扶苗强基,推动个体培育精准化。全面贯彻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聚焦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问题和诉求,打造差异化、多层次的政策措施。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支持“个转企”等制度创新,提高扶持政策可适性和可及性。加快推进“个体工商户服务直通车”迭代升级,贴近需求提供政策、资讯、培训、融资等信息服务,提升个体工商户获得感。
  记者:重庆市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日前,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区域内市场基础设施将实现互联互通,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市场制度规则基本统一,市场监管协作更加有力,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明显提升,区域市场一体化基本实现。围绕“一号工程”,您所分管的工作领域在参与建设成渝经济圈,深化川渝市场监管一体化方面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杨光: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相关部门将共同围绕7个“更大突破”要求,进一步找准方向、创新举措、细化措施、抓好落实,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以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主线,围绕“五个一”作探索。
  一是用活一片云——联合创建虚拟地址“云注册”模式。运用一体化思维,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打造更为系统、便捷、兼容的川渝开放合作区互通共融的虚拟地址“云注册”模式,实现“线上云受理、跨省云上办”。
  二是绘好一张图——联合推出川渝“营商云地图”。强化信息共享运用,融合地理空间信息和主体登记信息,拟探索推出川渝“营商云地图”,实现“一图通览、精准指引”,为资源要素科学配置流动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拓展一方景——联合打造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聚焦企业跨省迁移、经营主体身份码、电子签章、智慧档案查询等,加强数字化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实现“一地迁移,两地认证;一地签章,两地互信;一地登录,两地互享;一地注册,两地互用”。
  四是织密一张网——联合完善川渝地区协同监管网。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变一对一衔接为打好食品生产、经营、抽检“组合拳”;共建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持续强化风险共判、交叉互查、预警交流、应急联动等方面的系统合作和深度融合,实现精准画像、分类管理、跨区域协同监管等。
  五是深耕一块田——联合开辟毗邻地区先行“试验田”。在高竹新区和川渝毗邻地区探索推进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互补发展、食品生产许可“一证多址”改革、跨区域委托生产加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互认等,根据改革试点情况推动“试验田”稳步升级为“示范田”。

□本报记者 常 宇